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重生2004:独行文坛 第284章 勇夺诺贝尔!

「张潮的获奖无疑是为大陆文学争光添彩。然而,有岛内民众好奇,这位突然崛起的文学新星究竟有着怎样的创作历程?他的成功又会对两岸文学交流产生何种影响呢?其实,张潮的文学成就,少不了台湾文学的哺育。据悉,台湾作家曾对他的成长帮助极大……」

……

这年头,除了「诺贝尔文学奖」外,最能激起国人兴奋感的就是各种“美国”开头的奖项了,英国、法国次之,日本、意大利再次之。

倒不能全归结于崇洋媚外,一方面是国内的文学奖大家比较审美疲劳;另一方面中国作家获奖,让人有种“打败外国人”的快感。

贾平娃在1988年获得了一个「美孚飞马文学奖」,还只是「铜奖」,就算是履历当中非常光鲜灿烂的一页了。

于华虽然始终没有获得过「茅盾文学奖」,但是一个「意大利格林扎纳·卡佛文学奖」也足以让他骄傲。

所以张潮这一次获得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」,无疑是给中国文学界又注入一针强心剂!

昨晚奖项出炉的时候,远在燕京的作协会议,本来一路开到夜里才定下来新设一个「茅盾文学新人奖」,有几个副主席肚子里其实还有些小牢骚,毕竟“因人设奖”总归会让人不舒服。

但是一听说张潮拿了这个美国奖,所有的牢骚都只能永远烂在肚子了。美国书评人协会怎么悄没声地就把这么大一个奖给张潮了呢?这是什么意思?

哦——中国作协不敢发的奖,我发;中国作协不稀罕的作家,我稀罕;一句话,中国作协奖励得了的我要奖,中国作协奖励不了的我也要奖;先奖后奏,协会特许是吧?

这下是把整个作协放在火上烤啊!

就算「茅盾文学新人奖」顺利举办,张潮在今年捧得奖项归,意义和价值已经大大不同了。

人民群众只会认为作协是拾人余唾,等美国人奖励过了,才想起来要给张潮颁奖,肯定他的创作。

不给张潮这个奖,那这个「茅盾文学新人奖」就没必要举办了,肯定要沦为笑话。

真真是进退两难!

铁宁主席头都大了,心想张潮怎么尽给自己出难题……

说回张潮——

今早他踏入教室的时候,待遇显然不同了。一看到他进门,同学们就自发齐刷刷给他鼓掌,整整持续了近两分钟,直到他的手都向下虚压压得酸了,掌声才渐渐停止。

这可是活生生的拿到“美国文学诺贝尔奖”的作家啊,竟然就站在我们面前,马上就要给我们授课?太不真实了……

张潮看到台下同学们的目光,明显已经从之前的热爱、仰慕、钦佩,升级到了崇拜,近乎狂热的崇拜!

因为身处鹭岛,所以大家先看到的基本都是《青年作家张潮荣获“美国诺贝尔文学奖”!》这篇报道。不管是“美国”,还是“诺贝尔文学奖”,都实在太能冲击这帮文学青年的心脏了。

所以即使知道这个标题夸大了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」的地位,但是几乎都选择了忽略。

张潮无奈,对教室里的同学道:“好啦,‘大熊猫’参观完了,可以说说咱们今天的主题了吧?”

台下响起了一片笑声。

张潮道:“获奖这事,其实我也是刚知道。大家的这种关注,也印证了我们前几天讲的主题——《文学奖项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学价值观》。”

立刻就有学生提问了:“您是说,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」也代表了某种文学价值观和权力结构,试图驯化读者是吗?”

张潮点点头道:“何止驯化读者,它也在驯化作者。「诺贝尔文学奖」经常被诟病价值观过于保守和过于学院化,所以经常会有某位作家‘冲击诺奖’这种说法,甚至还有公开的赔率,可以下注。

有些荣誉满身的作家,确实在创作中会产生向诺奖价值观靠拢的自觉或不自觉。诺奖评委呢,也和考试出卷者一样,开始不断地‘套路’‘反套路’。

这都是奖项在驯化作家的表现。具体到我获得的这个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」,它的价值观就是高度开放、多元和国际化,以展现文学中‘陌生的风景’作为宗旨。

所以有不少美国以外的作家,或者非美国本土族裔的作家,会凭借边缘化的题材获奖。这其实也是一种驯化或者塑造,等于告诉我们这些外国作家,他们喜欢什么口味的‘饭菜’,让我们照方下锅……”

“那这样的驯化有用吗?你受到影响了吗?”另一个同学大胆问道。但是一问出口,他就被后面的同学拍了一下,示意他问得太唐突了。

不过张潮却示意没有关系,然后大大方方地答道:“当然有用。我写下的每一行文字,都是长久以来不同的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社会……这些力量对文学进行不同驯化的结果。

呃……怎么解释呢?你们看过电影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了吗?”

教室里大部分同学,尤其是女生都点了点头。《穿普拉达的女王》是梅丽尔·斯特里普、安妮·海瑟薇主演的经典时尚题材电影,2006年6月在美国上映,2007年2月在中国上映。

这部电影第一次向外界展现了奢华光鲜的时尚界内里的残酷、无情、腐败和剥削,也展现了其价值所在。女主角的换装秀,则让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开了眼——原来时尚是这么回事?

张潮接着道:“那你们还记得里面的一段台词吗?——

「你挑了那件蓝色的条纹毛衣,以为是按你自己的意思。实际上从2002年奥斯卡·德拉伦塔的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……很快,天蓝色就出现在随后的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……你觉得你自己选择的,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,其实不然,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,替你选的。」”

这段台词太有名了,也是电影中时尚女魔头米兰达彻底击溃自以为有才华的助理安迪·萨克丝的一段话,点出了时尚产业如何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,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挑剔、对款式的选择。

所以学生们也纷纷点头,有些敏锐的已经察觉到张潮的意思了。

张潮道:“时尚如此,文学其实也差不多。我们从小能学习的经典,都是经过不同标准选拔出来的。这些标准是什么?很大程度上不就操纵在不同的一小撮人手里吗?

所以作家的‘独立性’不宜过分奢谈,我们时刻都在被驯化和塑造。只不过有些比较粗暴,我们的反抗也引人瞩目一些;有些则十分隐蔽,我们已经受影响了也不自知。”

这番话在座的学生听得只觉得张潮把一个挺复杂的道理,通过热门电影的台词,解释得深入浅出。

而在同是作家的王震旭耳朵里,却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。

这是何等样的冷静、客观和理性,仿佛刚刚获得美国文学大奖的不是张潮他自己一样。一个人得自省到什么程度,才会在这种情况下,仍然不忘剖析自己。

他转头一瞥,忽然看到自己的老师饭塚荣教授,正站在大教室的门口,静静听着张潮讲课,还不时面露赞许之色。忽然就想起饭塚教授提过的鲁迅的一句话:

「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,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。」

恐怕作为张潮此时的写照,再合适不过了。

不知不觉间,教室的门口已经站了越来越多的中文系老师,有教授、有讲师,也有普普通通的助教。几乎没有课的而还在学校的,都赶过来了。

兰婷看到这种情况,连忙组织同学从后门溜出去,到隔壁的空教室,给这些老师搬来了椅子。

不一会儿,大教室门口的空地,就坐满了人,大家看向张潮的目光,或有审视、或有钦佩、或有困惑、或有感叹……

他们心中所想,与王震旭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——一个刚刚获得美国文学大奖的年轻人,怎么就可以做到如此镇定从容地来教室上课,并且学生面前毫不忌讳地剖析自己的呢?

林丹娅教授想起了那天晚上和系主任李无为的聊天内容,忽然有了明悟:张潮在鹭岛这两周的讲座、交流、公开课……集合起来,不就是他留给厦大的宝贵财富吗?

尤其是他可是在厦大交流访问期间,获得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」。只要做好张潮这些资料的整理工作,今后在他的履历里,永远都绕不过去这一段经历。

但就在张潮在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受到无数赞誉的时候,在亚洲大陆的另一侧,一个“超级大国”正发出对他的声讨:

《中国的小偷,盗走了湿婆赐予印度人民的桂冠!》